发布时间:
城市更新,正成为中国城市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内涵提升的关键抓手。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,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.6万个,完成投资2.6万亿元,覆盖老旧小区改造、历史街区活化、基础设施升级等领域。这一系统性工程不仅是民生改善的突破口,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01国家战略: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
政策演进与定位
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”,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;
2025年《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》进一步细化“宜居、韧性、智慧”三大目标,要求建立可持续模式与法规体系。
核心逻辑:从“大拆大建”转向“留改拆并举”,严控过度房地产化,注重历史文脉延续。
制度框架完善
全国400多个城市成立更新工作领导小组,84城出台管理办法,300多城编制专项规划,形成“规划—策划—实施”三级体系。
例如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立法界定更新范畴,聚焦“空间形态优化与城市功能完善”。
02核心任务:解决“城市病”,提升民生福祉
民生痛点攻坚
老旧小区改造:全国改造78亿平方米住宅,惠及居民超965万户。北京昌盛园社区将21个分散小区合并,统一物业管理,拆除违建千余处,实现“零补偿”和谐更新。
安全韧性提升:改造老化燃气管道2万公里、排水防涝设施10万公里,修复破损山体近5万平方米。如上海杨浦区纪委监委督促改造中通大厦,解决燃气泄漏、消防隐患问题,居民满意度达98.7%。
文化传承与产业激活
历史风貌保护:中建壹品投资22.57亿元改造上海杨浦滨江定海社区,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配建保障房,探索“风貌保护+功能再生”模式。
业态升级:天津解放北路金融区将老旧商业体改造为“遇见博物馆·天津馆”,融合艺术与科技,带动文旅消费;北京首钢老工业区转型为冬奥场馆与文创基地,拒绝房地产化开发。
03创新模式:多元协同破解资金与治理难题
市场化投融资机制
社会资本参与:重庆红育坡片区由国企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项目公司,挖掘停车、商超等“造血点”实现可持续运营;
金融工具创新:25城设立城市更新基金(总规模4400亿元),国开行授信6150亿元,支持公益性项目。
全过程公众参与
重庆九龙坡区纪委监委推动“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”,通过走访居民推动解决民主村社区屋顶漏水、高龄补贴发放等堵点问题100余件;
江苏张家港市建立纪检监察与人大监督联动机制,事前梳理重点、事中联合督查、事后联评促改。
04挑战与破局:从空间改造到生态重构
当前瓶颈
规划脱节:部分项目与国土空间规划、产业发展方向脱节,陷入“重建设轻功能”误区;
数据治理薄弱:多数城市缺乏智能化决策系统,更新方案缺乏动态调整能力。
系统性对策
立法保障:专家呼吁加快《城市更新法》出台,明确权责与程序规范;
技术赋能:推广“城市信息模型(CIM)+AI”平台,实现规划、施工、运维全流程智慧化管理;
机制创新:建立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公众参与”三位一体模式(如福州、南京),政府统筹资源、企业投资运营、公众监督反馈。
05未来趋势:迈向“人民城市”的新范式
以人为本:从电梯加装(北京海淀)、口袋公园(北京新增50处),到完整社区建设(杭州滨江区集成9大服务设施),聚焦“急难愁盼”;
绿色智慧: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通过光伏改造实现建筑零碳运行;深圳元芬新村引入物联网技术优化城中村管理;
可持续性:探索“经营代替开发”,通过业态植入、长期运营(如社会资本趸租)保障长效收益。
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张广汉所言:“城市更新的本质是推动城市业态、功能、品质的全面提升,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 从上海杨浦滨江的工业遗迹重生,到重庆山城社区的烟火气留存,城市更新正在书写一部关于“人的尺度”与“城的温度”的中国叙事。
城市更新没有终点——它是一场关乎空间正义、文化记忆与经济活力的持续进化。随着中央与地方的深度协同,这一战略行动将不断重塑中国城市的基因,让“诗意栖居”从理想照进现实。
(文章来源于奕策星河)
咨询信息
文件下载
只需填写下面的表格,即可下载文件!